2024/08/13【公告】賀本中心顧問曾蕾教授獲頒2024年資訊科學暨科技學會(ASIS&T)優異獎
2023/12/29【活動報導】以智慧數據揭示未知,邁向數位人文新境界
2023/11/07 【活動預告】曾蕾教授「數位人文與資料智能專題講座」(11/29、12/1,開放報名至11/22)
2023/03/01 【活動預告】秦健博士知識組織專題講座(3/27-3/28,開放報名至3/26)
2021/04/01 【上線公告】「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專題網站英文版
「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的中文網站日前已於今年1月26日上線,並在眾多國外讀者的企盼下,於4月1日新增英文介面,讀者可在首頁切換閱讀語言。
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中央研究院作為臺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投入許多研究能量。2020年2月院長廖俊智聯合國內學研單位,組成擁有13個子平臺的「COVID-19 合作平台」;同年10月的院區開放更以COVID-19為主題,全院各所配合主題舉辦線上/線下的研討會、講座、展示;「研之有物」、「中研院訊」、「中研講堂」也針對疫情做了相關回應。
與此同時,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康豹召集院內19位人文社會學者,組織「COVID-19人文社會科學短期研究小額補助計畫」,在幾個月內撰寫淺顯易懂的科普文章,探討人權與防疫之間的權衡,剖析第一線醫護人員、居家檢疫者、滯留湖北武漢臺人的心境感受,審視此波疫情帶來的經濟波動、社會衝擊,並試圖自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世紀的中國痲瘋、滿洲鼠疫等歷史經驗中,找到「過去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反思現在又能做些什麽。
康豹表示,「全球遭遇的COVID-19危機,除了迫切需要科學出面解決,就人文學者的角度來說,還能將這個疾病理解為一種需要被撫平的社會文化現象。」
為擴大該計畫的影響力,更廣泛、即刻地回應當今的社會需求,本中心召集人陳熙遠帶領同仁們,架設「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中英網站。網站以參與計畫學者們撰寫的19篇科普文章為基底,整理學者們在疫情期間進行的科普演講和延伸閱讀。為了增加互動感,也徵集由讀者投書的疫情故事並設計互動小遊戲,開啟和大眾對話的橋樑。
「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中文網站上線3個多月以來,已有逾800位活躍讀者,超過8000次瀏覽量,相信在英文介面開放後,將能吸引更多國內外有興趣的讀者,向大家介紹臺灣防疫成功的經驗,展現中研院對臺灣社會議題的即時回應。
「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網站收錄之專題文章,是依據網路頁面和網路特性編輯、節選的內容,完整的文章預計將以專書形式於今年端午節隆重推出。全書將以「歷史回顧」、「世界衝擊」、「本土因應」三大面向勾勒人文社會學者視野底下疫情的方方面面,帶領讀者從各種研究角度檢視此波疫情帶來的種種變化,並嘗試從過去的歷史事件中,找到可對應的處理方式。
2020/11/05 【活動公告】34論文、26海報、1專題發表錄取 「第十一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DADH 2020)審查結果公布
「第十一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DADH)審查結果出爐,共有論文34篇、海報26篇,以及專題發表(Panel)1組,將透過線上視訊會議與全球數位人文領域研究學者共享!
本屆大會將於12月1日至4日舉辦,主題為「智慧資料×數位人文」(Smart Data × Digital Humanities),投稿相當踴躍,範圍涵蓋數位人文與智慧資料相關領域理論發展、資料管理與發布、處理技術及分析方法、基礎設備與系統,以及數位人文研究應用智慧資料案例等。經國內外審查委員審慎審核,錄取論文 34 篇、海報 26 篇,以及專題發表 1 組。
論文發表集結來自臺灣、中國、美國、英國、德國、韓國等6個國家的研究團隊,主題多元,涵蓋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的分析與運用、鍊結資料與知識圖譜於數位博物館之運用、數位工具於數位人文內容之運用、檔案文本之探勘、數位人物傳記分析、數位資料庫之使用者查詢與分析、數位人文中的知識本體研究、網路宗教語言分析等趨勢研究,精彩可期。
大會共設置9個論文發表場次,主題涵蓋包括「方法論與主題模型分析」、「語意分析與應用」、「數位人文與工具使用」、「社會網絡與資料庫運用」、「思想與概念研究」、「文本及語料分析」、「數位人文下的視覺化與虛擬實境」、「數位人文與宗教語境」、「數位人文中的臺灣關注」等。
專題發表將於12月2日登場,主題為「數大便是美?──智慧數據在中國古代文史研究上的兩種途徑」。本場次企圖以3個文史研究個案,即〈歷史氣候現象之史料擷取與科學解析──數位人文技術發展與時空整合研究〉、〈歷代僧傳僧人遊方事件動機與結果的歷時性分析〉、〈魏晉南北朝周邊意象之數位人文研究:以外族人名為中心〉,證成遠讀與細讀、數據與文本互證的研究取徑,在側重大數據的潮流中,省思小數據的人文價值與詮釋可能。
海報方面,從古籍與拓片的數位化建置、臺灣檔案文獻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到簡牘字典的開發、漢籍自動化資訊擷取研究與系統開發,再到GIS平台於文學地圖製作之探析、庫柏文本分析軟體在文學研究之運用、生物多樣性數位內容的多元展現等,26篇前沿研究成果大公開!與會者除可透過海報瞭解研究內容,亦能觀摩短片親見各研究團隊展示其研究成果。
相關連結:
2020/10/13 【新聞稿】東亞最大規模文字圖像集成「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於臺日兩地同步上線啟用!
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文化中心,與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國文學研究資料館、國立國語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等日本5大機構合作建置的「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於2020年10月13日正式啟用。
該系統整合了前述機構所藏源自中國與日本,橫跨紀元前至19世紀,涵蓋簡牘與紙本、文書與典籍、抄本與刻本等不同性質的文字圖像數位資源。使用者透過單一入口網就能即時跨國、跨機構查詢5個資料庫,約150萬件的高解析度文字圖像,且所有圖像均以創用CC條款釋出,開放免費下載,以進行加值利用。
近年來,開放資料(Open Data)概念的標準化,觸發了數位典藏的整體質變。為了探究以簡牘為主題的開放性資料庫架構,2019年起史語所與本中心共同合作,導入國際圖像互通架構(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規範,結合鏈結開放資料(Linked Open Data, LOD)等技術,開發「簡牘字典—史語所藏居延漢簡資料庫」。簡牘字典不僅發展出強大的圖像縮放瀏覽、提取單字字形、圖像比較、標註功能,改善簡牘研究的工具,也建構史語所藏漢簡圖像、後設資料的開放共享環境,成為發展跨國合作「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的立基。
本中心、史語所與奈文研等機構共同確立了文字圖像數位資源共享與流通的體制,並議定一致的IIIF 共通性應用程式介面規範。當多方共同遵循相同語法規範時,即可從彼此的資料庫中檢索出指定的單字圖像並進行再利用。
「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是文字圖像典藏機構間首次創新合作模式,這次系統的公開上線只是起點,未來將持續號召其他典藏機構加入,並嘗試深化技術發展的可能性。期待在文字圖像資源共享的理念下,突破時空的限制,再現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源流與歷史脈絡。
透過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查詢,可即時呈現臺日5個典藏機構的單字圖像。
相關連結:
開放性資料庫—簡牘字典(2020年「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學研究計畫」數位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