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1 新視鏡:數位時代,藝術史的流轉


數位文化電子報/徐千禾

一件館藏,如何走出藏櫃,走向大眾? 

過往,要欣賞一件藝術創作,我們前往美術館,購買門票,走向它。看完奧賽美術館梵谷描繪的《星空》,可能你會想再看看梵谷其他的作品,或者是其他畫家關於夜晚天空的創作,你想知道不同藝術史學者對此畫的評論,理解這件創作在藝術史中的重要價值與地位……。 

我們如何對藝術更進一步地提出問題、思考、對話、分析,並進而與朋友或專業領域交流、分享?數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多元探尋藝術作品與歷史的管道和途徑。
上圖:主持人 數位文化中心執行秘書 陳淑君女士與講者們合影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在2014年太平洋鄰里協會年會(PNC 2014 Annual Conference and Joint Meetings ),籌組一場「數位藝術史」的論壇,邀請來自美國、香港與荷蘭的專業人士分享他們的經驗與觀點。研究如何打破界線,避免學者閉門造車,跳脫既有的框架與思維,在來自不同學科的研究者討論、互動與交流中,激盪出更多元的觀點?


聆聽來自Getty Research Institute的 Susan E. Edwards演講的內容:The Digital Mellini Project,這是一個提供藝術史學者們於線上進行討論、相互辯證的研究協作計畫。一時間,彷彿看見藝術史研究的大觀園,花木扶疏,奇石遍布,樓閣聳立,迴廊曲折。 

藝術史學者在這個平台上,透過不同觀點與視角的激盪與討論,多方開展。從一個想法的形成,一直到提問、研究、比較、分析,藉由數位工具的開發,讓研究者得以經過交流、互動,在網際網路上呈現與過往不同的視角和觀點。這是藝術史研究的革新與挑戰,如何透過網際網路的串聯,交織不同研究者的評析,發揮綜效,產生論述的力量。 

第二位講者,為原任職於西雅圖美術館的姚進莊博士,分享他參與建置及經營該館中國書畫館藏線上目錄的經驗與想法。 

西雅圖美術館建置中國書畫館藏線上目錄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對話,藉由作品之基礎檔案、評論、相關論文、展覽與出版…….等訊息的整合,極盡完整、詳細的建立藏品的簡歷,並鼓勵觀眾於線上進行對館藏的深度探索。 

這個線上目錄讓使用者可以調整觀賞畫作的焦距,看見長幅卷軸的整體全貌與局部細微處,嵌入資料庫系統開發的網站工具,讓研究者得以在藏品上自行繪製標籤寫下批註,與其他線上使用者分享這些內容;線上目錄也邀請使用者張貼評論,進一步將有趣的評論集結起來收錄於論文中。 

在西雅圖美術館中國書畫館藏線上目錄的設計中,最特別的一點,在於其建立了使用者與館藏的互動。建立Questions for Thought這個功能欄位,從問與答之間,培養觀眾從不同的面相與角度進一步對館藏產生更多感受與想像。 

不同於出版一本實體圖錄,在印製完成的當下拍板定案,線上目錄的建置和經營更具挑戰性。不僅只追求能夠清楚地展示館藏作品,更包含許多互動與對話的設計,西雅圖美術館中國書畫館藏線上目錄在專業學術領域和一般觀眾之間穿針引線,展現數位科技在藝術史中的潛力及可能性。 

最後,則是由來自荷蘭國家博物館的Lizzy Jongma,與我們分享該館在2003-2013年的十年休館期間,面對數位潮流興起,進而透過網站、館藏線上目錄、社群媒體……等新媒介,讓荷蘭國家博物館在數位博物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館方對館藏所持的開放態度是一重要的關鍵。正如該館出版部主任馬汀在受訪時曾提及:「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所有館藏,都不是我們的財產,我們並不『擁有』館藏,我們只是『保存』它,館藏實際上是屬於所有荷蘭人、甚至是屬於全人類;如果藝術品屬於你,你要怎麼運用都可以。」在非商業使用的前提下,館方於線上提供了高解析度的檔案供使用者下載,可以結合自己的創意構想,將圖像應用於個人的日記本、居家裝飾甚至是腳踏車上;此舉不僅讓藝術與生活產生緊密的連結,也讓館藏成功地走出博物館,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場所被人們所看到。 

首開博物館館藏開放政策的先河,荷蘭國家博物館從不同的面相,如創意設計競賽與專業學術交流等活動的規劃,促進其館藏在世人面前鮮活地展示與曝光。如此一來,不僅有益於增加各界對其館藏作品的認識與評論,也間接地幫助提高館藏作品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數位策略在當天演講後,掀起一陣熱烈的討論。與會者詢問,在線上資源易於瀏覽、觀賞的同時,館方是否擔心實際到館人數減少的問題,以及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展示廳,為何看不到太多的數位科技之置入。對這些疑問,Lizzy從容不迫地回答,實際到館人數在網站上線後,不減反增,實際在現場觀賞館藏真跡與線上圖像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而館方也希望在展覽現場讓觀眾聚焦、關注於藏品本身,因此並沒有設計太多的裝置與設備,以免干擾現場觀賞的體驗。 

從這些國際分享的案例中,我們看見藝術史在數位化下解放與重組的可能。從一件藏品,延伸到某一議題的探討,再進入到概念之間的串接,數位在藝術史上的應用促進了點、線、面的鏈結,讓視野更加遼闊、更趨細微。當各式各樣的論述、評析、比較與解釋在網路上互相激盪,觀眾不一定只能被動地接收訊息,也能在線上平台舉出自己的觀點,和他人討論與分享。 

跨越時空藩籬,館藏走出博物館,在不同的論述中匯聚成流,藉由線上合作與分享,成就廣闊的大洋。


【演講摘要】 

1. 蓋提基金會在推動數位學術交流與出版所做的努力 |
Susan E. Edwards  |  J. Paul Getty 基金會 網路部
2. 建置西雅圖美術館之中國書畫館藏線上目錄的心得 |
姚進莊 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
3. 不只是美麗的影像而已:荷蘭國家博物館藝術史線上資源與博物館發展的數位策略 |
Lizzy Jongma | 荷蘭國家博物館 

【相關連結】

◆ 西雅圖美術館中國書畫館藏線上目錄

【延伸閱讀】

0 意見:

Post a Comment

 
Copyright © 2009-Present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ASCDC).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ed in IE7+ or Mozilla 2.0+ with 1024*768 resolution . Designed by DayInFlying Group.